当前位置  >   首页  >   产品  >  正文

育成期的绿壳蛋鸡苗对温度和湿度有什么要求?

双女士    2025-08-23 07:29:18    48次浏览

绿壳蛋鸡苗的育成期(通常指 4 周龄至开产前,约 4-20 周龄)是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,温度和湿度的合理控制直接影响其成活率、生长速度、体质健康及后续产蛋性能。以下是育成期绿壳蛋鸡苗对温度和湿度的具体要求及管理要点:

一、育成期温度要求

育成期的绿壳蛋鸡苗体温调节能力逐渐完善,但仍需根据周龄逐步调整温度,避免温差过大导致应激。

周龄阶段 适宜温度范围(℃) 管理要点

4-6 周龄 24-26℃ 从育雏期(3 周龄约 28-30℃)每周递减 2-3℃,避免降温过快(单次降温不超过 3℃)。

7-10 周龄 20-24℃ 保持温度稳定,此时鸡苗活动量增加,过高温度易导致采食量下降、体质虚弱。

11 周龄至开产前 18-22℃ 温度过低会导致能量消耗增加、产蛋推迟;过高则可能引发热应激,影响生殖发育。

关键原则:

温度均匀性:鸡舍内不同区域温差不超过 2℃,避免局部过冷或过热(如靠近门窗、通风口的位置)。

动态调整:根据季节、天气及鸡群状态灵活调整(如冬季适当提高 1-2℃,夏季通过通风降温)。

观察鸡群反应:温度适宜时,鸡群分布均匀、活动自如;温度过高则张口呼吸、远离热源;温度过低则扎堆取暖、发出尖叫。

二、育成期湿度要求

育成期湿度需保持在合理范围,过高易滋生、引发呼吸道或肠道疾病,过低则导致粉尘增多、黏膜干燥。

周龄阶段 适宜湿度范围(%) 管理要点

4-10 周龄 50-60% 从育雏期(较高湿度 60-70%)逐步降低,避免突然下降导致鸡苗不适。

11 周龄至开产前 45-55% 保持相对干燥,减少舍内水汽凝结(尤其冬季),降低球虫病、霉菌病的发病风险。

关键原则:

湿度与通风结合:高湿时加强通风(如开启排风扇),降低舍内水汽;低湿时可在地面适当洒水(避免积水)或使用加湿器,缓解粉尘问题。

避免极端湿度:湿度>65% 时,垫料易潮湿发霉,需及时更换垫料并加强清粪;湿度<40% 时,可通过喷雾增湿(水温接近舍温,避免冷水刺激)。

结合季节调整:夏季高温高湿时,重点通过通风降湿;冬季干燥时,优先保证温度再调整湿度,避免湿冷环境。

三、温湿度协同管理建议

通风系统优化:通过机械通风(如负压通风)控制空气流动,既能调节温湿度,又能排出氨气等有害气体,保持空气新鲜。

监测设备配置:在鸡舍不同位置放置温湿度计,定期记录数据,确保指标在适宜范围(建议每天至少检查 2 次)。

密度控制:育成期随鸡苗生长逐步降低饲养密度(如 10 周龄后每平方米饲养 8-10 只),避免密度过高导致局部温湿度升高、应激增加。

垫料管理:使用干燥、透气的垫料(如刨花、稻壳),及时清理潮湿垫料,通过垫料吸附多余水分,辅助调节湿度。

应激防控:温湿度调整需循序渐进(如每天温度变化不超过 3℃),避免频繁或剧烈波动,减少鸡群应激反应。

通过科学调控育成期的温湿度,可确保绿壳蛋鸡苗正常生长发育、增强体质,为后期高产稳产奠定基础。同时,需结合饲料营养、光照管理、疾病防控等措施,形成综合养殖管理体系。

联系我们 一键拨号13320986593